简论我国加入WTO之后检察机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许文族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12:31:22   浏览:893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简论我国加入WTO之后检察机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许文族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客观过程的产物,共拥有135个成员,贸易量占世界贸易95%以上,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的多边经济贸易组织。我国从1986年启动复关谈判程序以来,经过十四余年的努力和斗争,终于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入WTO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贸易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通过立法和司法履行自己的国际承诺。加入WTO,也将使检察工作注入更多的涉外因素。检察工作不仅要面临国内民众的评价,还要面临WTO组织及所有成员方的评价。入世,将给检察机关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下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我国加入WTO之后检察机关面临的机遇
1、加入WTO,必将促进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快中国法治化进程,为检察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WTO对中国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它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这种影响概括起来就是“深刻,全面,强烈”。“深刻”在于WTO将影响中国的公法制度,推动政府行为走向法制化;“全面”是指WTO的影响涉及中国立法、行政、司法的各个方面;“强烈”则是说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审查制度以及其他WTO的监督机制将使中国政府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外在推动力,一种推进法治的外在动力。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将在确保法律的透明度、统一法律实施等方面履行承诺,与“依法治国”方略相呼应,全面展开第三次法律变革,从而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WTO对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制度的总要求是:第一,法的透明性;第二,统一公正合理的法律实施;第三,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司法审查。这三项普遍性要求在实质上构成现代法治的价值核心,体现着现代法治的根本方向和发展趋势。
加入WTO后,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涉及投资、金融、证券、贸易、竞争、信息、消费者权益等涉外经贸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予以完善。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国有关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必须公开透明,同时要求各成员国在制定各自的经济政策过程中,提高透明度,以使制定的经济政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可预见性。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和规划,以及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法律法规的清理和立、改、废工作,促进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加入WTO,必将促进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国进程,进一步提高领导层和国民的法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为检察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加入WTO,必将促使社会法律观念发生积极的变化,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加全面地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法律观念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一国的法律文化,表明了法律作为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调整器在该国的发展程度,以及人们对法律机构、法律职业者等法律现象和法律活动的认识、态度、信服和知识等方面的水平。中国加入WTO不仅意味着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好处,也展示给我们一系列全新的法律观念。这些观念,是全面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难得机遇,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所在。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长期以来,社会对检察机关职能的认知是比较肤浅和不全面的,往往认为它是一个从事反贪和公诉的司法机关,事实上这不利于检察机关职能的充分发挥。加入"世贸"后,随着国外法制观念的涌入和影响,此种认识必然会有所改变,社会会更期望个人的合法权益、基本人权得到有效保护,期望检察机关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对审判机关民事行政案件审判活动的监督,等等。这些都需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完全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
3、加入WTO,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检察机关更加深入地开展反腐败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探索并汲取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反映出各国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各成员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应达到确保经济良好运行的应有水平,一国法制环境(包括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的优与劣就成为衡量该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加入WTO,就必须遵守WTO的基本原则和规则,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这在客观上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WTO规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到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尽快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局面也将形成,金融体制改革、税制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等,在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极大地促进涉及体制、机制方面,影响反腐败斗争深入下去的深层次矛盾的妥善解决,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4、加入WTO,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严格依法行政,为检察机关反腐败提供体制、机制上的保证。
WTO各成员政府仅仅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不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不能直接介入国内外市场的竞争。WTO奉行“尽可能少的行政干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市场竞争规则的规定、严格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上来。加入WTO必将促进政府及各部门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内容、范围、手段、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避免因政府及各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导致的腐败现象。在市场准入方面,WTO市场准入原则要求必须放宽企业进入市场的条件和限制;在市场秩序方面,WTO要求取消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等不利于形成统一市场的行政行为;在市场主体方面,WTO非歧视原则要求取消差别对待,平等对待国内和国外企业,给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以公平的待遇。这些都为减少权力干预市场引发的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提供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保证。
5、加入WTO,必将促进我国加快司法改革步伐,为检察改革的深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围绕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司法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之后,要求我们具有统一的、合理的、完善的法律规则,WTO的另一要求是这些规则要能够得到公正、有效的执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目光从立法领域转向了司法领域。根据WTO的要求,在司法领域中,一方面司法机构要独立于政府,从而保证公平合理的法律能够得到有效、公正的执行;另一方面要求司法机构具有审查行政法规的权力。因此,中国伴随加入WTO也进入了一个“司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解决司法独立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从观念到制度,从司法外部到司法内部都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这就必然为检察改革的深入发展创造空前的机遇。
检察机关要有机遇意识,充分预见和认真研究加入WTO对人们价值观念和我国法律制度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加入WTO为契机,积极推进检察机关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检察改革放在加入WTO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探索和建立符合加入WTO后的中国国情的检察制度和工作机制,大胆探索与国际检察制度接轨的新体制。
二、我国加入WTO之后检察机关面临的挑战
1、加入WTO,必然要求在执法中贯彻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这对我国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传统的执法观念是一种挑战。
WTO的法制统一、非歧视性和公开透明三项基本原则,不仅是对每个成员国制定有关法律、政策和措施所提出的要求,也是执法司法行为的基本要求。我国法律制度中有关透明度原则的规定很少,重视程度也不够。在我国现在司空见惯的“内部文件”、“会议纪要”等等,往往是政府施政和司法判案的依据。
“入世”以后,我国不仅经济置于全球化浪潮之中,我国的执法工作也将置于WTO成员的监督之下。任何原因造成的执法偏差,都可能影响我国声誉。大量国外公司、企业的涌入,使我们的执法对象多元化,片面强调保护某些企业的合法利益或者对中方企业和外方企业的内外有别将不再适合入世后的执法需要,也不符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因此在我们的执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增强公正执法的观念,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案,不因国籍和身份的不同而发生偏袒倾向,执法中必须彻底摒除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执法观念。 
我们几十年的执法经历,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习惯思维定势,办案习惯于秘密进行。司法程序进行之中难于接受外界的介入。而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司法程序公开,这对我们的习惯意识是一种挑战:司法程序公开并不是泄密,我们的执法活动要接受更为广泛的监督。
2、加入WTO,必然导致我国的法律环境产生重大变化,这对检察工作的法律依据及法律适用都将是一种挑战。
一方面,就我国目前的立法而言,不少领域都与WTO规则体系存在着差距甚至冲突。这种差距和冲突一方面表现在外资法、行政法、海商法等领域的制度与WTO规则的冲突上,另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法律空白。按照WTO规则,我国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都应当进行修改和补充。 法律、法规的修改和补充必然对检察机关在法律适用上提出挑战。
另一方面,今后检察机关不仅要依据国内法开展工作,还要依据国际法开展工作。在认定犯罪过程中,特别是对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走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以及恐怖、洗钱、黑社会等跨国犯罪的认定,会更多地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标准。由于对国际法原意的理解会产生更多的歧义,将不成文的国际惯例转化为成文的国内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立法过程,将给各项检察工作,尤其是侦查、批捕、起诉、控申等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3、 加入WTO,我国刑事犯罪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刑事检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
首先,犯罪总量将在一个时期内呈上升趋势。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机遇,但由于我国一些企业竞争力在一段时期内不敌外国企业而导致失业和流动人口增加等原因,加入WTO后可能引起犯罪总量的上升。
其次,犯罪类型出现新的情况。第一,恐怖犯罪有所增加。加入WTO使我国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9·11事件让人们看到了恐怖犯罪对经济、社会的巨大破坏力,也在恐怖分子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而对国际恐怖犯罪,检察机关还有待加强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第二,黑恶势力、集团犯罪大量增加。中国大陆有许多具有黑社会性质组织正在不断借鉴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黑帮组织模式来组织犯罪集团,实施犯罪。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黑社会组织必将趁机进入国内,增设类似“堂口”、“会所”性质的分支机构,与国内不法分子相勾结,从事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偏远地区、农村基层中,还存在相当量的“人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滋生提供了养份,特别是靠近国境的地区,国外的犯罪组织将很可能诱使他们加入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共同为非作歹,危害国家和人民。第三,环境犯罪日趋突出。加入WTO后,国际环境标准、质量标准将大量引入我国,不仅对国内产业和环保事业产生重大影响,也降低了认定环境犯罪的条件,原来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将被当作犯罪处理,而环境犯罪的认定和处理有赖于相关的科技知识,这给检察机关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第四,各种金融诈骗犯罪、知识产权犯罪、公司企业犯罪等经济犯罪将明显增多。加入WTO的直接后果是国际贸易自由化,金融流通更加频繁。证券期货、投资贸易、银行保险、知识产权等热点领域将出现新的漏洞,成为经济犯罪的高发部位。
 最后,经济犯罪中的具体罪名也将此消彼长。一是走私犯罪将有所减少。根据WTO的基本规则,各成员方必须减让关税,这将大幅度减少走私的利润,走私无法再给犯罪分子带来巨大的收益,自然会减少。二是跨国犯罪将大为增加,犯罪出现国际化趋势。随着资金、物资、人员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犯罪分子也会突破国界,跨国实施洗钱犯罪、恐怖犯罪、毒品犯罪、环境犯罪、拐卖人口犯罪、伪造货币犯罪等。三是利用高科技手段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生物技术实施的犯罪,如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信息安全、传播细菌病毒等犯罪将会增加。
4、加入WTO,我国职务犯罪将会出现新的特点,给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贪污贿赂犯罪将一改目前普遍、多发的特点,呈现集中、严重的态势。WTO将削弱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行为的能力与垄断地位,这必然削减职务犯罪赖以产生的权力优势基础,把贪污贿赂犯罪压缩在较小的范围内。但少数掌握经济实权的人一旦犯罪得手,其数额和影响就相当巨大。
职务犯罪主体身份的界定将更加困难。入世后随着投资主体、投资市场和领域的多元化,以及所有制中混合成份的日益增多,将造成贪污贿赂犯罪主体身份的进一步复杂化。入世后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管理的职能将逐步缩小和转移,给渎职犯罪主体的界定也带来新的问题。
“入世”后,资产重组的形式更加灵活,方式越是灵活,就越是难以监督,难以有效地防止暗箱操作,国有企业中很可能出现一批新的恣意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分子。 侵吞国有资产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将有可能上升,且呈现渎职与贪污受贿行为交叉的特点。侵吞国有资产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会出现在更广阔的行业和领域,且犯罪手段会不断翻新,呈现智能化程度高、隐蔽性强、调查取证难等特点,给案件的侦破及处理带来极大困难。
职务犯罪的行业性特点将更加明显。入世后在政府的一些部门如掌握审批、质检、检疫、安检等职权的政府官员容易成为一些投机分子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
国际社会及舆论环境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要求将更高。入世后,国外投资者必然会按照他们在本国及其他国家所享有的法治环境及公正市场秩序来要求各级政府。他们对我国市场竞争是否真正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一段时期以内将会集中在各级政府是否能够有效地遏制各种腐败行为上。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继续加大惩治力度。
5、加入WTO,检察机关作为社会公益法律代言人的角色将更加突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面临新的课题。
我国行政诉讼法只建立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的行政诉讼,其目的是救济个人免受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损害。我国行政诉讼法立法时理论不完善,没有引入主观诉讼,才产生了这一制度上的缺陷。现在,在承认客观诉讼的基础上,应当考虑建立主观诉讼,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WTO规定的中国政府的义务,很多都涉及了国家公益的职能。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各国都通过行政诉讼予以保障,而我国却无人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中,公共利益受损害(如假冒商标、环境保护等问题)发生的公害事件,检察机关应当有权起诉。面临着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重新设计我国的行政诉讼机制。
为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利益,应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对司法的监督职能。对涉及国家、集体和公民重大利益的案件或违法行为后果比较严重,但无原告或原告无能力诉讼;或受害人不敢提起诉讼,或当事人恶意通谋规避法律的案件以及检察机关受理公民控告,或通过其他方式发现的认为有必要参加监督的重大案件检察机关应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尤其在加入"世贸"之后,许多纠纷都可能是跨国性的,如果仅依靠弱势群体自身的力量,由于在人力、财力等资源上的限制,他们不可能与实力强大的市场主体相抗衡,即使有法律上的明确保障,其应有权益也是难以实现的。如产品质量导致的众多消费者利益受损,这就可由检察机关代为提起民事诉讼。这是深化检察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适应国家利益需要,与世界经济和法律接轨的必然趋势。
我国民事、行政、经济法律法规的不统一、滞后甚至空白,将更加不利于检察机关入世后监督工作的开展。在增加的涉外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与以往中国法人、公民相互之间发生的案件相比,取证难度加大,要求标准相对提高,而且由于各国民事诉讼法律对涉外案件的识别、认定、管辖权、举证及证据的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多冲突,作为对法院判决进行监督的检察机关如何做好监督工作遇到新的课题。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不但承担着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追诉权,而且在保护国家经济利益安全上法律也赋予其明确的职责。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环境,检察机关应充分地发挥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扮演社会公益法律代言人的角色,保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
6、加入WTO,我国检察工作与国际接轨,对检察机关及检察官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加入WTO之后,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人员交流会进一步增多,各种涉外案件必将逐渐上升,国际司法协助案件日益增多。同时,一些国外律师机构和律师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将逐渐取得进入国内开展法律业务的资格,国外的公证文书也将取得直接的证明效力。检察机关涉及律师业务的工作以及涉外证据的采信和使用,尤其是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将面临新的压力。
与“入世”后的执法要求相适应,必须有一批熟知法律,熟悉WTO规则,懂外语,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办案工具的检察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检察官的整体素质明显不适应“入世”要求,至于能够在工作中准确使用外语交流和熟悉国际法乃至WTO规则的人才更是寥若晨星。这种现状显然无法适应“入世”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因此, 各级检察机关都要加强队伍建设,尽快培养出一批既精通国内法,又精通WTO的协定、协议及其它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人才并予以重用。

2001年11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南海市时指出,“入世是机遇又是挑战”。入世对检察机关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检察机关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尽快适应入世后执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入世给我国检察机关带来的影响,克服消极情绪,从思想上为入世作好准备。同时要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提高检察官现有的文化素质,正确掌握WTO规则内涵;加强检察职业教育,加大检察改革的力度,适应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执法工作的需要。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海南省三亚市人大常委会


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亚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2006年2月17日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年是三亚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构建和谐三亚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于顺利推进三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主要依据《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主要阐述全市发展方向和布局,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发挥前瞻性、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作用。

一、“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三亚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立足于充分发挥三亚特色和资源优势,成功抗击非典、禽流感疫情,战胜了强台风、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有效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2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5%,高于“十五”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1亿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十五”目标1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7.7%,高于“十五”目标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4.5%,高于“十五”目标2.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增速、增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十五”计划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3.1 :20.3:46.6演变为2005年的28.4:26.0:45.6。旅游业转型增效初见成效,旅游总收入以年均20.9%的速度高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6%,先后建成了喜来登酒店、万豪酒店、希尔顿酒店、南山海上观音、亚龙湾红峡高尔夫球场等项目,三亚正成为世界最大的潜水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重要的高尔夫球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努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十头万户”、百艘百吨渔船建造、兰花示范种植等亮点工程,逐步形成了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热带花卉等优势特色。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扶持了绿色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环保建材等一批新型工业,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0.2%的速度稳步增长,新型工业发展加快。房地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8.5亿元,是“九五”的11.5倍,销售额达108亿元,对“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经过几年努力,文体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基本具备。

  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围绕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大了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了市、镇两级总体规划,城镇化水平达到46%。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8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2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两河三岸景观改造、三亚国际客运港码头和三亚湾路、凤凰路、迎宾路等市区道路改造工程等,修建了三亚湾大桥和城市公园、鹿回头广场;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闲置土地、“半拉子”工程已全部处置完毕;红沙污水处理厂、亚龙湾污水处理站及海棠湾供水工程、西岛、蜈岐洲岛、崖城水厂等四个供水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大隆水库枢纽工程建成后将为三亚农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用水保障;城乡电网经过几年改造得到极大改善,市区主街道电缆下地已基本实现;民用天然气管网已部分供气;丰兴隆大桥、污水管网扩建二期工程、凤凰机场二期工程、国际客运港、河口旧城改造等工程推进顺利,城市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共退耕还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由“九五”末的60%、41.7%、13.9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64%、44.4%、18.4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50%提高到2005年71%,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废水、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入选中国“最佳魅力城市”。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已完成三亚宾馆、第一糖烟酒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重组海南天涯水业集团公司、北亚航空公司,成立了合作公司—三亚中法水务有限公司,实现市政府与南方航空公司战略合作;组建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顺利过渡。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组建并控股三亚市国际旅游会展有限公司和三亚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土地“招、拍、挂”制度得到有力实施,土地市场更加规范,带动了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入和运作。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农民税负明显减轻。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改革等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通过举办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南山海上观音开光大典、电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三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在国内外均得到空前提升。“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约7.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为2.2亿美元,年均增长10.8%,增幅超过计划目标0.8个百分点。

  统筹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坚持“以城哺农,以城带乡”,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五”期间共建成文明生态村138个,开展了改水改厕、民房改造、沼气池建设工程,修建农村道路316公里,农电改造投入资金近亿元,实现了村村通电、同网同价的预期目标,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投资累计突破10亿元,有力促进了社会各事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市总人口51.2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教育投入建设资金约3.1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市九小已建成开学,新三亚市一中、三亚鲁迅中学也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招生,三亚博雅中学正在加快建设。“两基”任务基本完成,2002年通过国家检查验收。2005年,小学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从2000年的19.1%提高到2005年38.2%。高等院校建设取得突破,“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投入约7亿元,三亚航空旅游学院和三亚学院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于2005年秋季招生,现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学院和三亚学院在校学生共计2550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十五”期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16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6项,市级 105项。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重点实施了村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从2000年的86%和85%提高到95%,兴建了市图书馆、美丽之冠会展中心和三亚大剧院等。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大力推进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行了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中医院新区、疾病控制中心和农垦三亚医院传染病区等项目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5年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比“九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075元,年均增长12.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年均增长5.9%。

  总体上看,“十五”是三亚大发展、大建设、大进步的时期,是经济运行质量最高、社会事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从总体上看,三亚目前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经济总量小的“三低一小”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尚有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市民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短缺仍然制约着三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这些与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十一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十一五”将是三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产业的区域性转移不断加快,“9+2”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和“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呈现加速之势,海南大特区与大都市圈的互动合作更为紧密频繁,为三亚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际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更好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用活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条件。“十一五”期间将是三亚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是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是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的战略完善期,同时也是迎接国内外双重挑战的战略竞争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

   (一)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自1998年以来三亚经济已连续八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步入快行道,“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房地产、社会事业等领域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将更加明显。以海南三、四、五航权开放和西环铁路改造提速、东环城际快速客运轨道建设、环岛高速公路东西线连接等重大项目实施为契机,以三港分离、凤凰机场扩建、火车站北迁、海棠湾和红塘湾开发、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等项目为载体,三亚将加快海上、空中、陆路三大枢纽工程的建设,实现城市“南进北扩、东拓西展”的战略性转移,搭建起世界旅游名城的主骨架。同时,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将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开辟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以城市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双重拓展为三亚实现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

  本世纪第一个二十年,是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旅游、住房、汽车正成为居民消费的三大热点。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为三亚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热带特色农业和房地产等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战略和海南建设中国旅游名省战略的实施,三亚作为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海南旅游龙头,必将得到国家和海南省在政策和投资上的更多支持。同时,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海上安全提升了南海油气开发战略地位,为三亚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发展临海工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十一五”期间将是三亚“一产发展、二产突破、三产提升”、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的黄金时期。随着城市总规修编的完成和落实,以及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三亚将进入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关键期,发展空间由沿海岸的“带状”向海上和内陆延伸,形成“组团规划、片区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另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推行和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将使三亚进入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同步快速推进阶段,城乡发展日益协调。

   (三)体制创新的战略完善期

  “十一五”期间三亚体制改革将由重点突破向综合性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逐渐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围绕产业转型增效、消费结构升级,更加强调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各项体制、机制创新加速进行。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和海南三、四、五航权开放,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市场运行特别是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将进一步与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接轨,外资参与三亚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建设将更加活跃。

   (四)迎接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旅游业是三亚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有近30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客源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也使三亚旅游业和热带农业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强劲冲击。旅游业方面,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都是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与三亚具有很大相似性,是三亚发展国际旅游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流。在热带农业方面,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方货物贸易往来的自由化和国家对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实行的开放政策,都将对三亚热带农业发展构成极大压力。毫无疑问,未来三亚发展将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挑战。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市两都三中心”战略构想,以实现快速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造良好生态环境为载体,以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本举措,重点实施优势产业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品牌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把三亚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生态优良、功能完善、魅力独具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是:按照“一市两都三中心”的战略构思,努力打造“实力三亚、活力三亚、和谐三亚、魅力三亚”,力争到2010年把三亚建设成为带动琼南发展的南部中心城市,全国人民旅游度假、健康休闲的“大阳台”,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热带滨海度假休闲目的地。

   ——建设实力三亚。创造条件打造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中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中国一流的游艇会所基地和中国南部影视基地,扩展城市发展内涵,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在结构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接近150亿元,年均增长10.5%(按包天然气工业口经测算;按原口经测算为1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00元,年均增长8.0%;地方财政收入翻番,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1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农业基础更加巩固,新型工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大旅游、大物流、大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建设活力三亚。构建城市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营造更具活力、更加规范的发展环境,经济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招商引资活跃,全民创业氛围浓厚,非公经济发展壮大,人才聚集,人力资本丰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作为琼南信息、人才、商品集散中心城市的地位凸显。

  ——建设和谐三亚。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生态村比例达到6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大学在校生力争达到2万人,青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5~1年。全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防灾减灾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明显加强。

  ——建设魅力三亚。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强,综合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国内一流。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工业废气、废水处理达标率保持100%水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清洁能源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健康、时尚、休闲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框架基本建立。

三、指导原则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坚持速度和效益统一的基础上要争取更快的发展速度,加快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步伐,不断提高三亚产业竞争力、财政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深化改革、聚集资本、吸引人才方面取得突破,在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经济质和量的快速提升。同时为更好地发挥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的作用,三亚“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县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以改革开放促发展

  海南经济基础及其岛屿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三亚未来20年要保持快速增长,根本出路在改革开放。三亚发展历程表明,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的必要条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勤于学习,善于借鉴和总结,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路子。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公共职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三亚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四)以优化结构为主线

  结构决定功能、决定效率。优化结构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和省的有关方针政策,解决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制的遗留问题,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的较快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优化城乡结构;与三亚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具有优势禀赋的旅游业为主导,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集中政府财力于社会公共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五)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亚的立市之本,保护特有的自然风貌是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线。三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人与自然双赢的理念,创导“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根”和“以人为主导,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坚持以保护为基点,在保护中开发,新景点、新项目开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其环境影响和区域环境容量,形成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海滨风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经济结构,建设实力三亚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的基础支撑力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四港”(空港、客运港、货运港、渔港)、“六网”(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讯网、污水网)、“两站”(火车站迁建、汽车站迁建)、“五路”(西环铁路境内段改线工程、环岛高速公路三亚连接段工程、田独至藤桥城市交通主干道、红沙至六道公路、天涯海角至南山国道改造)、“一桥”(红沙大桥)建设,特别是要将对外交通作为三亚“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海、陆、空区域性交通枢纽,强化城市功能,提升三亚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1.推进区域性航空中转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海南三、四、五航权开放机遇,增加直飞国内超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东南亚、欧美各国主要城市的航线及航班落地中转,大幅提高三亚旅游的可进入性,为三亚扩大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同时吸引更多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物流、客流,争取形成区域性航空中转基地和物流、客流中心。

  加快凤凰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和机场中转设施建设,增强机场的吞吐能力,2010年运送能力达到600万人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4.2万吨;提高机场管理水平和航班衔接能力,增强中转业务服务功能;改善机场及其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吸引国外航空公司在三亚设置办事处和基地,打造区域性航空运输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上,推动三亚航空信息、航油供应和航材保障业的发展。

  改革签证制度,简化出入关手续,创造宽松经营环境和有利于航空枢纽发展的体制及政策环境。

  2.打造区域性海运中心

  加快“三港”分离,提高口岸集散功能,以三亚国际客运港、南山货运港、六道湾渔港建设为重点,集约化发展港口和航运业,建设海南省海上客运、货运中心和琼南渔业集散基地。

  加快三亚国际客运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客运联检大楼,实现海关、边防、检疫、检验、口岸、安全等部门联合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客运港联检、候船、邮轮物资供应、商业配套和商务办公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形成60万人次以上的年接待能力。加快人工岛综合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建设国际化、高档次旅游、购物、餐饮、娱乐区创造条件。加强区域协作,开辟三亚至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等国内、国际旅游航线,使三亚港成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海上旅游客运中心和国际游船接待基地。

  加快南山货运港综合开发。在总体规划论证基础上,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港口建设进程。根据货物的流量、流向循序渐进、滚动发展,“十一五”期间完成1万吨级综合泊位1个(码头结构兼顾2 万吨级杂货船、散货船)及其相应配套设施,形成1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使建成后的南山港成为区域性货运中心和重要的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基地。加强港口园区规划论证及招商工作,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油气化工业。

  加快六道湾渔港建设。加快渔港新区拆迁和渔港设施建设,完成现有海洋渔业向六道湾的集中,形成水产品交易、储藏、加工一体化的渔业功能区。合理规划和组织渔港内外交通,突破交通瓶颈,缩短渔港至市区距离。保持渔港特有的风土人情,营造滨海热带渔村环境氛围,带动六道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渔业服务和产品加工贸易,将六道湾渔港建设成为海南省最大的集生产、贮藏、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渔业基地,服务琼南,辐射南海。

  3.建设琼南现代陆上交通枢纽

  推进西环铁路提速改造工程,开通时速120公里的城际列车,加强岛内交通枢纽功能。完成三亚火车站北迁工程,实现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的无缝对接,减少站场和铁路交通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引导城市发展空间向内陆拓展。争取2006年开通三亚—北京、三亚—上海、三亚—广州的直达列车,2007年开通三亚—武汉、三亚—重庆(成都)的直达列车,打通三亚至大陆东、中、西部的铁路交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东环城际快速客运铁路的规划论证和施工建设,实现铁路运输的客货分流,货运直达南山港,客运抵达三亚火车站。保留南山港至现三亚火车站之间的铁路,作为未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之用,推动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完善城市对外公路交通网络。完成环岛高速公路三亚连接段建设,使东、西线高速公路完全对接,开辟东线市县到西线市县最便捷的快速通道,有效减轻城区过境交通压力。尽快完成长途汽车站的搬迁建设,同时加快凤凰、荔枝沟高速出口路和新火车站道路、红沙大桥到六道湾渔港路等主要道路建设,形成高效率、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的有机联动,提高对外交通能力,为三亚成为琼南物流、人流集散中心创造条件。

  4.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市内交通和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信息通讯、消防等城镇基础设施,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条件,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着眼于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维护保养、收费体系等制度改革,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完善市政道路交通网络,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快建设环岛高速公路与城区、羊栏、月川的连接路以及鹿回头海景大道、月川区道路、解放路延长线等城市主干道,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城市主干道路网。高标准完善旅游道路及主要景区连接线,使景区内部和景区之间连接道路达到最便捷。通过道路建设,带动“三湾”发展;加快天涯海角段国道改线工程建设和天涯海角至南山国道改造,在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通道的同时,带动红塘湾区域的旅游开发;加快田独到藤桥河城市快速干道建设,促进海棠湾区域的综合开发;加快红沙大桥及六道湾渔港道路建设,提升安游公路等级,打通连接安游公路通道,突破交通瓶颈,缩短渔港至市区距离,带动榆林湾开发建设。

  完善电力电网设施建设,提高用电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城市电网改造,城区主要街道电网10KV及以下线路全部逐步下地。加快220KV三亚东站输变电工程和鸭仔塘站增容工程电网建设,新建110KV河东、羊栏、河口、藤桥等输变电工程,扩建110KV河西、河东、南山、亚龙湾和田独等变电站,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开发建设的用电需求。

  加快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加快建设丹洲——亚龙湾供气支线,田独——海棠湾供气支线,以满足亚龙湾、田独和海棠湾等地区的用气要求。到2010年,力争主城区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5%以上。在实施亚龙湾等供气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天涯镇、海波和凤凰镇供气工程规划,远期实现田独镇经红沙与市区供气中压管网成环,天涯镇、海波和凤凰镇供气中压管网成环,确保三亚市供气平稳。

  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加强污水的综合处理,严格控制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加快主城区污水管网工程的建设和红沙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建设河西港务局码头区域、金鸡岭路至荔枝沟、田独镇地区污水管道,新建三亚湾新城区、落笔洞区、鹿回头区三级污水处理厂和林旺二级污水处理厂,扩建亚龙湾西、南山污水处理厂。改造生态垃圾处理厂,使其按设计能力运转。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完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建设。

  完善信息通讯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通信能力。加强通信网络发展,建设数字三亚。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以光缆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化通信基础网络。重点建设宽带通信网络,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工程。加强三亚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加快党政机关各部门的建网、联网和用网工作及综合网络信息数据交换、安全监控和备份中心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应用系统与三亚金农网工程、工业企业信息应用系统与三亚金企网工程、医疗信息应用系统与三亚金卫网工程和旅游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推进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把校校通工程落到实处。

  完善消防设施,提高城市整体抗御火灾和抢险救援能力。加快特勤消防站、临春、海坡消防站和荔枝沟琼南消防训练基地的建设,解决三亚湾路、凤凰路、迎宾路的市政消火栓欠帐问题,将市政消火栓与各项基础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使用;建设完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加快消防车辆装备建设步伐,尽快达到消防站国际最低车辆配置标准。

   5.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水网建设,做好防洪、防潮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游客用水,为城市开发建设、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完成大隆水库枢纽工程、灌区配套工程建设,解决西部农业生产用水、崖城地区生活用水、南山文化旅游区用水,满足南山货运港建设及港区综合开发、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基地、梅山工业开发区建设用水需求。推进三亚河防洪、藤桥河防洪、亚龙溪防潮等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完善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及主渠道硬板化防渗改造,为农业生产丰收提供保障。

  (二)扩展城市空间,提升发展的承载力

  紧紧围绕“一市两都三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产业支撑原则、突出个性和特色原则、培育文化竞争力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功能完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城乡统筹原则、标准化管理原则、高效经营原则,树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把城市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1.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南进北扩、东拓西展”,形成“海陆并举、中间厚实、两翼齐飞”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发展蓝色经济,再造“海上三亚”。利用海洋优势,积极发展海上旅游业、海洋渔业、海上物流业,深度开发利用海洋油气、矿产、生物等资源,培育临海工业新优势,建立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推动三亚经济由陆路向海洋拓展。

  加快推进西环铁路境内段改线工程、环岛高速公路三亚连接段工程、火车站迁建、汽车站迁建、荔枝沟和凤凰两条出口路建设,推动城市向北扩张。重点建设月川新区,做好城市新行政中心建设,使月川新区成为功能合理、环境优越的全国一流的新型城市社区。

  东部重点开发六道渔港,加快红沙大桥、红沙至六道公路建设,带动红沙湾和六道湾开发,推动城市向东拓展。

  西部重点完善海坡旅游度假基地,加快天涯海角至南山国道改造,带动红塘湾、天涯海角开发,推动城市向西发展。

  完善城市功能,“做实中间”。把市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一流人居环境的新型城区,增强主城区的聚集辐射能力,强化主城区的服务功能和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市域发展中的主导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三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财富集聚的中心。加快南山货运港、田独至藤桥城市交通主干道建设,带动海棠湾和南山、梅山开发,“两翼推进”,促进三亚东、西部共同发展。高水平制定海棠湾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统筹考虑一、二、三线土地的有效利用,稳步推进海棠湾开发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化的都市新城区。

   2.强化城镇辐射功能

  完善“一城五镇”的城镇发展框架。围绕“一片一线五点”,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周边镇为支点,引导和培育沿海带状城镇群的发展,形成“组团规划、片区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加快三亚河出海口片区、海坡片区、阳光海岸、海坡三亚湾新城区、临春片区、红塘湾、六道湾等大的片区改造和开发,推动市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心城区与镇区的沟通协作,强化地域分工,更好地发挥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心镇。凤凰镇继续发展城郊型农业和旅游产品加工,形成三亚中部旅游服务基地。田独镇在大力发展热带水果、花卉、海洋捕捞及海洋养殖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旅游及旅游服务业,推动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天涯镇着力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在全市旅游业总体规划指导下,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支柱。崖城镇在巩固反季节瓜菜与热带水果种植、海洋养殖捕捞、南繁育种等传统优势产业,相应配套发展农产品保鲜、包装等加工业的基础上,发掘自身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结合旧城改造、崖州古城保护、热带高效农业建设等,开发琼崖文化之旅、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充实三亚旅游体系,丰富三亚旅游内涵,成为南山工业区、南山风景名胜区的后勤服务基地。海棠湾镇以其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以名优水果、冬季瓜菜为主的热带高效农业,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有序开发的原则,努力发展以观光、度假旅游业和农产品营销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三)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增强经济核心增长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依托科技创新,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三亚经济实力。

  1.加速旅游业转型增效

  认真实施《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旅游业是三亚“十一五”期间的主导产业,担负着引领经济起飞和社会繁荣的双重职责。应以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为主要杠杆,积极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打造“休闲之都”、“健康之都”、“会展中心”、“时尚中心”、“购物中心”,构建“一市两都三中心”的基本框架。以创旅游品牌为核心,提高旅游服务档次,创新旅游产品内容,下大力气打造高品位、高档次、在国内国际具有较高声誉的特色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尽快形成旅游业的规模效益,推动由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由单一的娱乐场所、娱乐项目向复合式、多功能、多层次的娱乐基地发展,促进旅游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努力将三亚建设成为中国13亿人口的度假天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做好“生态、美丽、休闲、健康”四篇文章,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健、美、学”九要素,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扩大港澳台、日韩俄及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欧美市场。力争到2010年,星级酒店接待过夜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

  积极申办“国际旅游特区”,建设中国国际旅游的龙头和示范窗口。向国家申请创办“国际旅游特区(试验区)”,参照国际惯例,把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放在三亚先行先试,把国际旅游空白领域的制度设计放在三亚先行探索,取得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试验权。以突破制约旅游休闲、文化会展等发展的瓶颈为重点,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以及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机制,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逐步实现国际游客的自由出入、资金的自由流动、货物的自由通关。充分发挥三亚旅游对中国国际旅游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旅游高端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和重要平台。

  推进形成“东、西、南、北、中”放射状旅游空间新格局,加速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加快滨海老景区的改造和扩建,全面提升其档次和品位,高规格、高品位开发新景区、景点,进一步增强景区、景点的旅游吸引力。配套完善南山文化旅游区和爱心大世界景区功能,改造扩建天涯海角等传统景区景点,加快推进红塘湾、三亚湾开发建设,深度挖掘崖城孔庙等历史文化项目,打造西部旅游观光走廊。高水平、高质量开发亚龙湾、海棠湾,建设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东部旅游度假休闲带。利用丰富的热带森林和地热资源,推进羊栏、半岭水库、南田旅游区森林浴和温泉项目建设,打造北部康复疗养度假区。以将游客引入市区消费为目标,加快完善旅游配套功能,重点推进时代海岸、阳光海岸等项目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不夜城,培养旅游核心消费区,构建覆盖城区包括鹿回头、大东海、公园、广场在内的以旅游消费、大众休闲游憩为主题的中部旅游综合区。推动滨海旅游从沿岸向海岛、海洋拓展,继续开发和完善蜈支州岛、西岛景区旅游设施和项目建设,构建“六大湾、六海岛、海上航线”交相辉映的南部海上旅游区,实现“海上看三亚、海上游三亚”的战略目标,开辟旅游新天地。

  以休闲度假为导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旅游产业链。(1)大力开发海上娱乐项目。开辟海上休闲观光及旅游客运航线,努力开通国际邮轮三亚游的海上航线,深度开发潜水、冲浪、帆船、海底观光等旅游项目,丰富海上休闲运动旅游内涵,提高海上娱乐产品质量。(2)加快发展游艇经济。利用三亚海域面积广阔、岛屿众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发展私人游艇,加快建设游艇码头,建立游艇俱乐部,引进各类豪华游艇,吸引大批富裕阶层和游艇爱好者前来休闲度假,形成游艇经济,建设中国一流的“游艇基地”。(3)积极发展高尔夫产业。针对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加快鹿回头、南山等高尔夫球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在积极培育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价格、气候以及海南球场密集、类型多样的整体优势,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并以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赛事推动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尔夫天堂。(4)进一步发展会议会展旅游。加快三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建设,完善现代化通讯、监控、同声翻译、图文传真、影音传送等会务服务与配套设施,培养专业化人才;利用环境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诸如高层论坛、研讨、时尚活动等高等级、悠闲式的会议、会展旅游;利用热带特色农业和南繁育种的优势,积极推广特种产品科研、展销、订货等专项会议、会展旅游;利用国家南海油气开发以及海南省西部工业带加速发展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的企业年会、董事会、客户协调会、联谊会、订货会等来三亚召开;建立会展旅游协调公关机构,争办国际性和全国性会展。(5)努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积极挖掘三亚热带海洋文化、历史文化、福寿文化、美丽文化、民族风情文化等文化内涵,开发出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6)加快发展健康休闲旅游。加强康复医疗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中医保健、美容美体、温泉疗养等产品,创造条件建设1~2个规模较大的康复医疗项目,努力把三亚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富有特色的中医保健、康复疗养中心。

  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打造旅游购物和美食天堂。深度挖掘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建立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生产基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统一规划和包装以海产品为主的餐饮美食,形成具有热带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及餐饮旅游产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开办旅游免税商店,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商贸服务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优化商品市场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及多种业态在景点附近和游客易于到达的地方设立小商铺、便利店、连锁店、街市、夜市、购物中心等,选取适当地点开辟旅游商业步行街和特色商品市场,形成商品类型丰富、业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络,满足本地居民和游客的不同购物需求,以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旅游商业氛围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创造消费、扩大消费,以商贸促旅游。

  加快旅游业全方位开放步伐。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市场运营的方针,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旅游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兴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外商独资旅行社、合作进行旅游开发等方式,加快与外来企业、外来资本特别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国际大旅游集团的合资合作,让更多外资进入三亚旅游市场。同时鼓励引导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的全方位大开放系统,以旅游立市、旅游兴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创造共赢局面。加强与陵水、保亭、乐东、五指山等县市的旅游合作与互动,打造琼南旅游经济圈,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为补充,以全省的旅游为纵深,以泛珠三角(特别是要加强与粤、深、港澳旅游市场的合作)和“10+1”区域合作为依托,积极参与大旅游经济区的宣传与合作,借势发展,迅速提高国际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尽可能拓宽进军国际市场的渠道。

  2.加快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海洋渔业

  着力提高农业效益,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南繁育种、热带水果、热带花卉、冬季瓜菜、热带林木等热带高效农业;推广农产品优良品种,普及设施栽培技术和精准种植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沼气系列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推动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和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中介组织,完善经营机制,开拓培育市场,搞活产品流通,提高综合效益。未来五年,把全市农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产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化农业雏形。

  加强农业技术革新,创新市场营销方式。以拓展营销渠道为先导,在发挥“季节差、无公害、名特优”等优势的基础上,推进产品更新、保鲜技术和营销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组织实施“百项农业新技术”,支持新品种及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打造中国南繁育种基地,采用基因重组等农业生物技术快速繁育种苗、培育新品种;组织科研力量,联合国家权威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加快热带农作物认证标准和等级评定标准制定,占据世界热带作物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应对来自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省的竞争。

  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做大做强畜牧业。进一步扩大“一村一品一特色”富民工程建设步伐,扶持农民实施“十头万户”养猪工程;继续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以“无疫区”品牌推动三亚畜牧业规模化进程,引进良种良苗,调优畜禽品种结构,打造三亚畜牧业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海促渔、以海强市、以海富民”,建设中国南海渔业基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由三场(三亚近海渔场、西中沙、东南沙远海渔场)、三湾(海棠湾、红塘湾、崖洲湾)、一港(六道湾渔港)组成的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合理规划海洋捕捞和养殖产值比例,限制近海捕捞,加快发展外海捕捞,实现外海捕捞规模化、专业化;采用亲种纯化、工厂化育苗、抗性育种等高新技术进行珍贵海产品良种繁育和引种驯化,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技术、微生物复合制剂与酶制剂净化养殖技术、立体生态混合养殖技术、轮回养殖技术、海淡水混合养殖技术等先进养殖技术,推动养殖品种由单一的海洋普通品种向名贵海洋珍品方向发展;调整海水养殖结构,限制近岸的高位池养殖,发展浅海养殖和抗风浪式的深海网箱养殖,推广生态养殖,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养殖基地和苗种基地;建立人工渔礁,发展休闲渔业。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加快六道湾渔港码头建设以及渔业交易中心建设,把三亚建设成为南海渔业集散基地。进一步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推进水产品由初加工向精细加工、品种多样化转变,打造三亚水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水产品保鲜运输体系,拓展销售范围,扩大市场份额。

  3.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发展

  借助外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热带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等优势,引进一批企业、开发一批项目,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产业发展,大幅提升工业整体实力。

  重点发展荔枝沟工业区和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区,培育发展南山出口加工区和梅山工业区,努力推进南山货运港和六道湾渔港临港工业的发展。荔枝沟工业区主要发展水产品加工、食品及旅游休闲方便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及旅游工艺品加工,重点建设海润珠宝配送基地等项目。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发展生物制药、旅游商品开发、高精电子产品生产及软件开发,重点建设海军无线电设备维修厂、海南日报三亚印刷基地、三亚同济软件产业园等项目。南山和梅山工业区作为工业发展备用地,“十一五”期间应着重做好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前期工作,未来梅山工业区主要依托南海油气资源及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化纤、纺织业、精细化工和下游产品加工等产业,南山出口加工区主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海洋产业,重点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生产后勤服务基地。南山货运港依托深水良港大吨位船舶可大进大出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宗海运货物集散、加工以及客船、货船、渔船、高档次游艇维修制造等临港工业,重点建设南山修造基地等项目。六道湾渔港重点发展制冰、冷冻、海产品加工、深海动植物资源深加工等临港工业。

  4.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充分利用三亚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健康、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由于三亚现存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按“土地供应略少于市场需求”的原则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对土地交易实行“招、拍、挂”,确保土地交易的公正、公平、公开,杜绝黑市交易,促进三亚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合理地调整可供开发的土地级别。根据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以拥有旅游度假资源优劣程度为标准对全市土地级别进行调控,确定出让地块的起拍价格,拉大土地级差地租,将拥有最优度假资源的用地规划为高档房产项目开发,而将不具备旅游度假资源的用地规划为中低档房产项目的开发,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在酒店建设上要坚持限制一般酒店、控制高级酒店、发展顶级酒店的思路,争取吸引更多世界知名品牌酒店进驻三亚。明确规定海边用地不再批准新建商品房项目,避免对稀缺海景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土地供应市场更加科学、公平、合理。

  借鉴国外旅游度假胜地房地产业的开发经验,吸取其先进的开发理念,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度假资源优势,突出休闲度假和健康长寿适于居住的主题,努力把三亚建成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外富裕阶层的第二居住地。

  根据三亚房地产市场“两极分化”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做好房地产市场推广工作,高端市场以“长三角地区”和首都等国内最发达地区为主,兼顾国内“高寒地区”、“西北边远地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低端市场以“海南本地”居住为主,兼顾“高寒地区”、“西北边远地区”养老需求。

  未来房地产产品开发重点针对“高端市场”,以结合旅游业的休闲度假物业为主,如产权酒店、酒店式公寓、高品位的休闲度假别墅等,满足高消费客户休闲度假、投资保值的需要;兼顾不占有优越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针对“低端市场”的中档小区,满足购房客户居住、养老的需要。同时,进一步完善针对本市居民、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重视本地居民和城镇化需要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建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总量调控和建设保证机制,合理确定经济实用房建设规模,解决好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健全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政策。

  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测、监测,密切关注房地产业经济周期的变化,及时做出政策调整,避免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起大落”。把握好土地供应的规模,控制好开发的节奏,努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发挥对三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5.大力发展文体健康产业

  三亚发展文体健康产业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十一五”期间应重点整合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文体产业,大力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信息网络、健康体育、美丽时尚、影视制作、新闻图书出版、会议会展等文化健康产业。

  继续办好亚洲高尔夫巡回赛三亚公开赛、国际铁人三项赛、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南山长寿文化节等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努力吸引更多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在三亚举办,做到季季有引起国内关注的活动,年年有吸引全球目光的活动。加快文化体育产业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组建高水准的市属文艺歌舞团体,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顶级演艺团体、娱乐机构和投资商在三亚投资组建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和巡回演出。建设具有热带风情、集外景拍摄基地、室内摄影棚和影视创作、制作、交易为一体的中国南部影视基地,吸引更多的影视机构前来三亚拍摄制作节目。加快体育会展中心等场馆建设,促成一批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落户三亚。加强会议、会展软、硬环境建设,努力吸引更多国家机关、知名企业、国际组织在三亚举办会议和开办会议培训中心。力争到2010年将三亚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动漫画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区域性会议中心以及中国一流的体育冬训基地,使文化体育健康产业逐步成为三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6.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体系

  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油气加工基地。适应国家南海权益保障和能源安全战略要求,根据海南省“以海兴陆、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在梅山工业区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油气加工基地。通过完善“三通一平”,利用南海对外开放区块政策,采取土地出让、税收等政策优惠,加快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重点发展海洋资源研发、石油储备、油气中转运输、石油化工、压缩天然气、天然气发电、化肥生产、天然气化工及下游产品加工,使之成为主体功能完善、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的中国南海现代化后勤服务基地和重要的油气加工基地。

  建设港口商贸服务区。依托港口优势,以强化港口功能为突破口,建设危险品、大宗物资码头和仓储,联通海上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把港口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和贸易优势,加快发展物流运输产业,做到商流与物流相结合、仓储基地与港口运输枢纽相结合、港口综合服务与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石化加工基地相呼应,努力推动 “大港口、大物流、大服务”格局的形成。

  建设南山修船基地。发展修船工业和船用、渔用设备制造业,至2010年,形成修船100艘次的生产能力,基本具备新型渔业机械、捕捞用具、渔用仪器、新型网具钓具的修造能力,提高热带远洋渔轮开发及其配套冷冻、加工技术水平,最终目标是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性港口相适应的大型维修基地和高档次的游艇制造工厂,形成具有三亚特色的临港工业集群。

二、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活力三亚

  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体制创新,提高政府效能,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力求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性领域和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为三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一)加快政府转型

  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改变重审批、轻服务,重管制、轻管理现象,实现政府由经济管理者向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转变。理顺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市、镇两级政府职能。强化市政府对土地开发、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规划等的调控管理职能和制定规则、监督规则执行职能。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立重大决策公开听证制度,强化人大、政协和媒体对政府的监督,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认真执行国家的《行政许可法》,实行政务公开、阳光行政。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打造数字城区,优化生活和营商环境。

  改进机关作风。围绕决策、规划、执行和考核等基本环节,创新机制,规范办事程序。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备案、核准的范围和程序,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推广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把三亚建设成为全国沿海城市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府公信力最佳的城市之一。加大对公务员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务员素质。

  (二)深化国企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整合发展一批”、“改制推出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方式,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改制和重组。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评估体系,健全国有资产运营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国企改革有序规范进行。要积极主动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控股和增资扩股,整合优势资产、资源,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和竟争力。

  加快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加速培育要素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产业引导,鼓励其朝外向型、科技型、多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水平。切实落实各项扶持、奖励政策,保障和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公平、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壮大中介组织

  鼓励发展各种中介组织。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明确各种中介组织的职能定位,提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素质,规范中介组织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沟通协调、服务代理、信息咨询、公正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为企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调整结构,完善职能,自主办会,增强实力,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管理规范、覆盖广阔的行业协会结构体系;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行业协会运行机制。实行政会分开,贯彻“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筹经费”的原则,支持行业协会自主办会,从主要由政府部门发起组建逐步过渡为由企业发起组建行业协会。

  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规章、政策,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规范运作,保障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释放社区自治能量,促进中介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社会发展、市场调节和基层民主的统一。发挥社区中介组织在组织群众、服务社区、完善社区自治、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基层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商标事务所等各种市场中介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营造有利于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的政策氛围。依据国家相关规定,设定准入门槛,强化监管机制,对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欺骗公众、损害社会的行为严格惩处,规范市场,强化市场中介组织执业风险意识。

  (四)整顿市场环境

  积极发展资本、产权、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

  加强对商业合同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对拒绝履行合同、恶意欺诈等行为实施惩处。规范农业订单相关条款,明确农产品购销种类、数量、质量、价格,约定违约责任,减少订单执行阻力。

  依据“满足需求,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投资方向;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强化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监管,严防恶意炒作;加强房地产信息发布工作,提高房地产市场透明度,建设房地产预警机制,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规范宾馆、餐饮、旅行社等行业和导游、出租车司机等从业者的行为。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畅通投诉渠道,广泛听取市民、游客等公众群体对旅游市场整治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整改效率;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恶性竞   (一)法定刑的概念
  法定刑是指包含有罪刑关系的条文所规定的适用于具体犯罪的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简言之,法定刑就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刑种和刑度。在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主刑和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附加刑,并且分别规定了上述九种刑罚方法的适用对象。在刑法分则条文中,针对每一种犯罪的不同情况,从九种刑罚方法中选择适用于该种犯罪的刑罚种类加以规定,所选择的刑罚方法既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
  法定刑表明了国家对于犯罪行为以及犯罪人的谴责和否定评价。国家通过法律对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作出评价,并在这一评价的基础上规定与犯罪相适应的刑罚,这是立法上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由于社会是动态的,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当然也是动态的,立法者会根据社会的状况通过修改刑法的方式对法定刑作出修正,或将重刑改轻,或将轻刑改重。但是,无论法定刑怎样进行修改,都是以罪刑相适应原则为基本依据的。
  人民法院在对其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犯罪人裁量适用刑罚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刑的规定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允许在法定刑之外适用刑罚。这既是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也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二)法定刑的种类
  依据刑法分则条文中法定刑的刑种、刑度是否确定以及确定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将法定刑划分为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和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三种类型。
  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的刑种和刑度只有一个,法官没有任何自由裁量的余地,如按照刑法第239条规定,犯绑架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这一规定就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条文数量极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任何松动的余地,而犯罪并不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任何一种犯罪都有不同于其他犯罪的情节,即使是两个同一种犯罪之间也是有各种各样区别的,不管犯罪的情节如何都只能适用一种刑罚方法予以处罚,显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从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趋势来看,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正在越来越少被采用。
  2.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只规定对某种犯罪予以刑罚处罚,但是却没有规定对该种犯罪应当适用的刑种和刑度,如对某种犯罪规定“依法制裁”、“依法严惩”、“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等,究竟用哪一种刑罚方法和哪一个量刑幅度则没有规定,完全由法官自由决定。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与法制要求不相符合。我国刑法中没有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3.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刑法分则条文中明确规定对该种犯罪适用的刑种和刑度,并对最高刑和最低刑作出限制性的规定。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有较大的裁量幅度,便于审判机关根据犯罪人的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刑罚,是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根据刑法分则条文采用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只规定最高限度的法定刑。法定刑的最低限度没有规定,应当依照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确定。例如,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按照刑法总则的规定,有期徒刑的最低限度是6个月。
  (2)只规定最低限度的法定刑。法定刑的最高限度没有规定,应当依照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确定。例如,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按照刑法总则的规定,有期徒刑的最高限度是15年。
  (3)规定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法定刑。如第294条第2款规定: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4)规定两种以上的刑罚方法,同时对有期徒刑的最高限度作出规定,如第295条规定:传授犯罪方法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期徒刑的最低限度、拘役和管制的最高和最低限度都应当依照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确定。
  (5)规定两种以上的主刑、两个以上的量刑幅度并同时规定附加刑,其中有期徒刑只规定最低限度。如第383条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6)规定两种以上的主刑、两个以上的量刑幅度并同时规定附加刑,其中有期徒刑规定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如第353条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7)规定援引其他条文中规定的法定刑。如第386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383条的规定处罚。这种规定方式是为了使条文简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作者:李冬梅